异化、受动、交互受动
弗兰克·费舍巴哈唐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博士生
摘要: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本质上是对象化的活动,异化并不在于必然外化为对象或事物,而是在于对象的丧失。劳动者本身就是对象性的存在,正是这种对象性在异化中被剥夺了。这特别地表现在,他的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被否定了,亦即他的存在的"受动性"被否定了。通过援引"交互受动"这一概念,笔者指出,异化并非源于我之外的某物在我的位置上发挥着能动性(主动性),而是源于它在我的位置上发挥着受动性(被动性)。并且正是由于这种异化,人们才把自身理解为纯粹能动的主体。
- 专辑:
政治军事与法律;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哲学
- 分类号:
B03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论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对象性方法[J]. 杨园. 劳动哲学研究. 2023(01)
- [2]梅洛-庞蒂和马克思对历史的一般看法及相关契合点:一个现象学的考察[J]. 郑争文.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3(00)
- [3]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的确立及其对后形而上学视域的开启[J]. 潘伟. 劳动哲学研究. 2022(02)
- [4]一个抽象的思考:使意向相关项去本体论化[J]. 约翰·J·德拉蒙德,张浩军.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0(00)
- [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新唯物主义问题[J]. 崔唯航.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2)
- [6]马克思论人的受动性——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闫青会,王玉忠.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9(00)
- [7]浅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J]. 张闯,朱会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9(00)
- [8]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品格[J]. 舒年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