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的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
王庆丰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正>《哲学通论》(下文简称《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这就决定了《通论》具有双重逻辑。作为教材,《通论》并没有把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弃置一旁,其叙事逻辑就是针对传统哲学原理教科书展开的,这构成了其"显性逻辑";作为专著,《通论》的立意或者说是主题具有显著的"个性色彩",其哲学体系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理论逻辑,这使《通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哲学
- 分类号:
B01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思想的起兴与辩证法的舞蹈——体会《哲学通论》[J]. 邹诗鹏.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15(02)
- [2]有限的哲学功能观与本体论追求——读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J]. 刘增明.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09(00)
- [3]深沉而浓重的德国古典哲学情结——学习孙正聿著《哲学通论》之体会[J]. 吴宏政.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09(00)
- [4]哲学作为教育——学习《哲学通论》的一点体会[J]. 王福生.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09(00)
- [5]新时期“讲坛哲学”的哲学观自觉及其解释循环——以前提批判论的哲学观为例[J]. 高云涌.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09(00)
- [6]有“我”哲学的创建——回顾《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J]. 韩志伟.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09(00)
- [7]论马克思“个人”概念的两种逻辑[J]. 姜锡润,周海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