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从《论语》和《申辩》说起
邹广胜
浙江大学中文系
摘要:知识分子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与普遍价值观念的精英分子的集合。人文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重大问题都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与历史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知识分子在探讨民族未来,反思过去与现实的同时,也应不停地反思自身的合法性,思考知识分子的现状及其发展对民族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论语》中孔子形象与《申辩》中苏格拉底形象的对比中来探讨中西知识分子基本价值理念的异同。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哲学
- 分类号:
B222.2;B502.231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学问还是学习:《论语》开篇“学”字究为何义?[J]. 卢巧玲. 中国文化论衡. 2017(01)
- [2]《论语》中孔子的鬼神观探微[J]. 徐瑾.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4(00)
- [3]孔子是“教”“育”家吗?——重读《论语》的启示[J]. 潘文国. 南大语言学. 2017(00)
- [4]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格精神[J]. 骆锦芳. 孔学研究. 1996(00)
- [5]关于孔子的评价问题[J]. 王樵. 孔学研究. 1995(01)
- [6]孔子与族群政治[J]. 杨儒宾. 思想与文化. 2013(00)
- [7]读《论语》札记三则[J]. 李山.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16(02)
- [8]忠恕行仁:孔子忠恕之道的工夫论解读[J]. 彭耀光. 海岱学刊. 2016(02)
- [9]从孔子的“仁”解析当今社会的“麻木不仁”[J]. 陈晨. 黄海学术论坛. 2012(01)
- [10]仁爱的“层级”观念——生活儒学对孔子仁学的理解与诠释[J]. 李龙. 当代儒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