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和谐思维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汪霏霏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摘要:历史告诉我们,越是中华文明强盛之时,越是对外来文化尊重和吸纳之日,它的伟大正在于开放和包容。一方面是接纳和包容,不破坏外来文化的本身特色;另一方面是吸收外来文化中合理的成分为我所用,充实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包容和谐思维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包容性发展、和谐化共存,才能推动公平正义的国家建构,促进民主文明的社会形成。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除了发挥政府作用外,还要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凝聚两种力量形成合力,推动文化走出去,进而通过多元化渠道寻求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文化
- 分类号:
G125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浅谈中国古代钟铃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J]. 王申. 中国古钟研究. 2024(00)
- [2]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J]. 夏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7(03)
- [3]中华文化的行动力——《中华文化可以向世界贡献什么?》评介[J]. 肖磊. 文化发展论丛. 2020(00)
- [4]主持人语 文明互鉴: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实践[J]. 张宏锋.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23(02)
- [5]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 沈蓓蓓.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2012(00)
- [6]北京文化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J]. 高凯军. 首都博物馆丛刊. 2005(Z1)
- [7]中华文化[J]. 文化发展论丛. 2013(01)
- [8]陈来先生论中华文明价值观[J]. 魏彦红. 现代儒学. 2023(01)
- [9]第十七届科举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 王铭璇. 科举学论丛. 2019(02)
- [10]论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J]. 隋云鹏.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