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整理·生成——“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初步探讨
尹倩
上海大学中文系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和媒介的普及,人文学领域对"知识"的传统理解得以突破,传统文学研究范式将可能在"数字人文"浪潮中实现其转型与革新。关于数字化文学研究范式为文学研究的发展带来的可能性,可从以下三个维度作初步探讨:一是从计算机处理与识别机制和读者接受两个维度进行阐释,聚焦计算机对文学文本的识别、处理与分析以及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间的差异;二是描述"时空物"(SPIMES)的存在状态,借以阐释大数据时代下"整理"的崛起,并通过实现不同文本间的联结,从而对文本意义进行改造与重写;三是通过梳理用于文本分析的主要数字技术,探究文本中的情感主题、叙事话语、人物形象等的可视化(数字化)生成。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文艺理论
- 分类号:
I0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气氛:演示文本的空间范畴[J]. 胡一伟. 外国美学. 2019(02)
- [2]元雜劇英譯文本叙録[J]. 譚静,程芸.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 2023(01)
- [3]图像学的挑衅(下篇)——文本和图像中的意义是如何产生的?[J]. 安德里亚斯·卡布里茨,吴宏宇. 外国美学. 2023(01)
- [4]读者及其在叙述交流中与文本和作者的互动[J]. 谭君强. 英语研究. 2024(02)
- [5]文本改编与艺术的经典化——不同艺术样式参与下的文学传播[J]. 翁再红. 艺术学研究. 2009(00)
- [6]文学文本的心理语言学研究[J]. 易绵竹,何英玉.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5(01)
- [7]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J]. 刘俐俐. 文化与诗学. 2008(01)
- [8]叙事作品中副文本存在的诗学意义[J]. 余杰.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2015(00)
- [9]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文本与时间[J]. 什洛米茨·里蒙-凯南,李明. 文学前沿. 2000(01)
- [10]另一种文本中心——回应尤里·洛特曼的文本观[J]. 彭佳. 符号与传媒.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