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源氏物语》中的变异与翻译操控
姚继中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正>迟庆立在其博士论文《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中指出:文化具有多种特性,概括起来有人工性、共享性、后天习得性、传递性、整合性、适应性、变迁性、象征性,以及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等,而在这些特性中,既有使翻译活动成为可能的,也有在其中掣肘的。虽然被一个民族所共享的事物并不都是文化,但文化却一定是被一个民族所共享的。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文学作品的原文在原文读者中才能产生相对固定的意义。文化的后天习得性,意味着一个人不是生来就具备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既然连本社会或本民族的文化都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那么对于外来文化的了解,同样需要学习。作为文化译介的组成部分的文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世界文学
- 分类号:
I313.074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再议《源氏物语》中日本平安时代贵族妇女的服装变化[J]. 仇育鲜. 传媒与教育. 2018(Z1)
- [2]论《源氏物语》文本研究——以“大岛本”为中心[J]. 梁海燕.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2016(02)
- [3]日本平安时代的香事及其唐宋文化渊源——以《源氏物语》为例[J]. 袁晶,马一. 中外文化. 2021(01)
- [4]从“互见法”论《源氏物语》与《史记》的互文性[J]. 黄建香.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2020(02)
- [5]《源氏物语》对“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的接受研究[J]. 郑寅珑,佟君. 日本文论. 2021(01)
- [6]《源氏物语》中的古琴文化书写[J]. 竺银儿. 古典文学研究. 2023(01)
- [7]论《源氏物语》的传承与书籍装帧方式发展的关系[J]. 唐晓可. 首都外语论坛. 2016(00)
- [8]文学的界面认知研究——以《源氏物语》研究为例[J]. 王云洁. 中外文化. 2024(01)
- [9]论《源氏物语》窥视场景的叙事特色——以《竹河》《桥姬》两帖为例[J]. 向伟. 东方文学研究集刊. 2021(00)
- [10]《源氏物语》注释书引用的宋代书籍——以《河海抄》为例[J]. 河野貴美子. 新国学. 2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