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文学研究者“本地数据库”建设刍议

赵普光石珠林

  暨南大学文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由传统的目录之学到当下基于数据库的检索阅读,暗含着研究范式的巨大转换。培养人文学者的数字意识和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学者在公共数据库之外还应依据人文学者的个人兴趣、知识根底和学术取向建立“本地数据库”。个人“本地数据库”的搭建中,电子文本的获取、转换和优化加工是其基础工作,亦需文献管理软件及索引程序等多渠道的配合使用,以及“非数据库”视野的打开。借由数字技术,人文学者经由研读、思考,最终形成判断,此即数字时代保持“人文学术”底色的必经之路。这一看似工具化的路径,亦蕴含着人文学者“成长”痕迹的“生命的学问”。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

  • 专题:

    文艺理论;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 分类号:

    G250.74;I0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114 页码:98-123 页数:26 大小:1182K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法规
  • 关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