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对象性方法
杨园
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总结前人对象性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给予其新的本质规定,提出了诸如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拥有对象性关系、人进行对象性活动等核心要义。在此方法的运用中,马克思从人的生存论层面出发,将人的对象性活动与人的意识性存在、人的社会性存在、人的历史性存在紧密关联起来,多层次呈现完整的人。马克思正是在对对象性方法进行规定与运用的过程中,变革了人学的理论基础、理论范式和理论目标。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哲学与人文科学; 政治军事与法律
- 专题:
哲学; 马克思主义
- 分类号:
B038;A81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对象性存在视域的“科学—技术—工业”分析范式及其意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J]. 刘冠军.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15(04)
- [2]异化、受动、交互受动[J]. 弗兰克·费舍巴哈,唐杰.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7(00)
- [3]梅洛-庞蒂和马克思对历史的一般看法及相关契合点:一个现象学的考察[J]. 郑争文.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3(00)
- [4]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的确立及其对后形而上学视域的开启[J]. 潘伟. 劳动哲学研究. 2022(02)
- [5]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对传统主体概念的颠覆[J]. 柴玉芳.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3(02)
- [6]一个抽象的思考:使意向相关项去本体论化[J]. 约翰·J·德拉蒙德,张浩军.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0(00)
- [7]《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新唯物主义问题[J]. 崔唯航.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2)
- [8]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品格[J]. 舒年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2(02)
- [9]马克思论人的受动性——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闫青会,王玉忠.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9(00)
- [10]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由来[J]. 韩玉霞.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