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对传统主体概念的颠覆

柴玉芳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自柏拉图的理念论伊始,人的现实性便属于超感性世界,“自我意识”由“我思”发展至绝对精神,人之本质意蕴亦始终被置放于超感性领域并与感性对立。马克思以“活动”的方式去规定“感性”,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克服主客的二元对立,在感性对象性的关系中领会和把握人之本质意蕴。感性世界是对象性活动的产物,现实的个人唯有在感性世界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现实性与力量。随着思维与存在、超感性与感性等抽象对立在实践中的消解,现实的个人必将扬弃自身的抽象发展,在对现存世界的彻底革命中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DOI:

    10.16762/b.cnki.mkszyzxyj.2023.02.002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政治军事与法律

  • 专题:

    马克思主义

  • 分类号:

    A81

  • 手机阅读
    即刻使用手机阅读
    第一步

    扫描二维码下载

    "移动知网-全球学术快报"客户端

    第二步

    打开“全球学术快报”

    点击首页左上角的扫描图标

    第三步

    扫描二维码

    手机同步阅读本篇文献

  • 下载
  • 在线阅读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275 页码:63-70+347 页数:9 大小:5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