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日本假名文獻於域外漢籍研究的學術意義——以《百詠和歌》假名注中所見異本《李嶠雜詠注》爲例

黄一丁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摘要:<正>一引言日本文化史學界觀點認爲,公元10世紀初是日本文化史的重要的分水嶺,它標誌著日本列島從崇尚中國文化的“唐風文化”時代過渡到注重日本本土文化的“國風文化”時代。隨著“國風文化”的興起,從平安時代中期開始,以漢語文言文書寫的域外漢籍以及以漢語文言文或變體漢文書寫的日本漢語文獻日漸式微,而以假名文字書寫的文獻成爲了日域文獻的主流。目前域外漢籍研究界關注的,多是“唐風文化”時代傳入日本的域外漢籍文獻。而“國風文化”時代産生的假名文獻,由於其本身並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域外漢籍,儘管其與域外漢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尚未引起學界的重視。然而,正因爲“國風文化”時代的諸多假名文獻與域外漢籍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探究這些文獻與域外漢籍之間的關係,能爲進一步深化域外漢籍研究提供新視角與新資料。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

  • 分类号:

    I207.22;I313.072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97 页码:397-412 页数:16 大小:2289K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法规
  • 关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