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的“资本论”——《交易所》中的个体韦伯、资本市场与现代国家
龚泽恩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摘要:韦伯从1894年到1896年撰写了一系列有关德国证券交易所的业务与改革方向的文章——既标志着其个人的经济学转向,也是他介入德国政治改革前沿的尝试。本文以其两篇《交易所》文本为考察对象,试图挖掘并阐释备受忽略的韦伯金融思想。韦伯认为,作为经济组织的交易所的诞生与现代商业的形成同源,均是从家产制经济向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的贸易经济的转型。通过对交易所内四种交易品的介绍,韦伯指出这些流通物对重构劳资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功能,试图祛魅大众对交易所的负面想象。在此基础上,韦伯论述了交易所整体及其代表的资本市场在现代国家语境下的三个主体性质——市场属性、非人格性与地缘价值性。具体到德国民族国家的语境下,韦伯在国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分别论述了帝国政府、商人阶级与普通民众面对交易所的行动指南。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经济与管理科学
- 专题:
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
- 分类号:
F091.3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陈云对待资本与资本市场的思想实践探析[J]. 董志凯. 上海陈云研究. 2011(00)
- [2]韦伯《经济与社会》的方法论意义管窥[J]. 阎克文. 复旦政治哲学评论. 2020(00)
- [3]再论韦伯的经济理性批判:基于“理想类型”法[J]. 王晓旭.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