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反抗的表征:反语言研究

丁建新涂晴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自Halliday1976年提出“anti-language”(反语言)一词,至今已40余年,学界对这一表征边缘人群反抗、抵制、扰乱,从而远离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社会与主流文化的符号形式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从底层社会黑帮囚犯的隐语行话,至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符号狂欢,从语言自然演变的方言变体,至文学影视的语言创作,从神秘晦涩的宗教神话,至粗暴直白的音乐弹唱,从“他者”身份的构建,至“有意义的他者”的塑造,反语言的论述为人们阐释社会、文化、话语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范式。反语言研究关注反语言现象的词汇语法特征,注重解读反语言所建构的身份和文化,呈现出地域性、种群性、多符号性、跨学科性的特点。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中国语言文字

  • 分类号:

    H0-05

  • 手机阅读
    即刻使用手机阅读
    第一步

    扫描二维码下载

    "移动知网-全球学术快报"客户端

    第二步

    打开“全球学术快报”

    点击首页左上角的扫描图标

    第三步

    扫描二维码

    手机同步阅读本篇文献

  • 下载
  • 在线阅读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9 页码:2-18 页数:17 大小:774K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法规
  • 关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