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作为社会铭刻的数字记忆

吴静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按照记忆媒介形式和记忆内容的不同,人类记忆的迭代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前记录时代、非文字记录时代、文字记忆时代、影像记忆时代、数字记忆时代。对于数字记忆的讨论,必须超越中性工具论的层面,进入到批判性的视野。数字记忆将复杂的人类社会匀质化为单一的数据系统,赋有意义的数字记忆都是被特定算法结构捕获和抓取的,或者是通过对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搜索而获得的碎片。数字记忆的局限性与数据的永久存续性之间形成不对称关系。作为社会铭刻的记忆书写的关键性问题,不仅仅在于数据表达与记忆真实之间的连接是否有效,还在于数字化的门槛到底将哪些内容排斥在外。数字技术正在塑造一种全新的言说现实的方式,“数字”与“人文”的最大差异首先表现为两种差异思维模式间的碰撞。建立具有批判性的数字人文,不是摒弃数字,而是强调多种工具与方法的合理性,重视事物的多种属性,开发其多元价值。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理工A(数学物理力学天地生);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 哲学

  • 分类号:

    N02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97 页码:43-56 页数:14 大小:1480K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法规
  • 关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