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之初的统计分析
五十岚洋平汪蘅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英语系
摘要:作为两种文本阐释方法,细读与远读之间的关系成为有关数字人文能否适用于文学研究方面讨论的关键点。一般而言,细读被认为是充满个体性的、情感偏见的,而远读往往被归结为客观性的数据分析、并由此而被认为失去了人性的角度。事实上,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来看,统计分析在细读诞生之初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新批评早期历史人物I. A.瑞恰慈之基本英语设计的梳理,挖掘细读和统计分析早期的、20世纪之初的互补性交汇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追溯细读究竟如何形成,以及它和与之连续的理论研究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我们有必要更充分地恢复跨学科阅读研究领域中实施的统计分析,它们同文学研究和关于阐释及统计的持续讨论都高度相关。从而为当下的数字人文文学研究应用提供理论和历史上的合法性基础。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文艺理论; 外国语言文字
- 分类号:
I06;H31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中西文化的对话:平等、互补、双赢——读容新芳《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有感[J]. 常耀信.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4(02)
- [2]I.A.瑞恰慈在中国的接受与意义[J]. 曹莉.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01)
- [3]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历史化”问题[J]. 杜吉刚.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 2009(00)
- [4]瑞恰慈在现代中国的交游、事迹及其著述的译介和反响[J]. 陈越. 诗探索. 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