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陆相混积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以柴达木盆地西北区古近系—新近系为例

冯进来

南京大学

摘要:混积岩作为处于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之间,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沉积岩类型,目前多侧重于描述、分类命名和基本沉积特征的研究,也有一些工作初步揭示了其石油地质学意义,但研究薄弱,混积岩的石油地质意义是沉积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交叉学科前沿。由于形成于过渡沉积环境,所以混积岩的石油地质意义实际上主要是储层研究。据此,针对“混积岩的油气储层地质意义”该科学问题,本文选择我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柴达木盆地,结合当前油气勘探的热点中深层,开展了盆地西北区中深层古近系—新近系陆相混积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制的研究,一方面丰富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供区域油气勘探部署应用。揭示了识别混积岩的基本岩石学标志,这是研究混积岩储层的首要基础,为混积岩判识建立了直观标志。认为研究区的混积岩发育宏观有沉积背景,微观有岩石学特征,沉积相控制了混积岩的发育。研究区发育适宜于混合沉积和混积岩发育的多种沉积相类型,包括河流、三角洲、深湖、半深湖和滨浅湖等。在岩石学特征上,采用岩心手标本精细观测和系统的岩石普通薄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32 口探井的286块岩心样品展开了全面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了典型的陆相混积岩系,既发现了广义... 更多
  • 专辑:

    理工A(数学物理力学天地生); 理工B(化学化工冶金环境矿业)

  • 专题:

    地质学; 石油天然气工业

  • 分类号:

    P618.13

导师:

胡凯; 曹剑;

学科专业:

地球化学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505 页数:123 大小:18706K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法规
  • 关联作者
  • 攻读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