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诗经》的“赋”法
潘啸龙
摘要:<正> 在《诗经》表现方法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重“比、兴”而轻“赋”。有关诗之“比兴”及其演进、发展的论述比比皆是,而认真研探“赋”法的文章,却寥若晨星。我以为,在《诗经》“赋、比、兴”三法中,“赋”法的运用更为普遍,其灵活多变、千姿百态和达到的艺术境界,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在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上,决不在“比、兴”之下。下面,试具体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 DOI:
10.14182/j.cnki.j.anu.1987.02.012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 专题:
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诗经》没有楚风”论释疑——兼论《诗经》中没有民歌[J]. 孙丽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 [2]从字词看《诗经》中的淫诗现象[J]. 刘新忠.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04)
- [3]浅析《诗经》中的“也”字句[J]. 胥譞璇.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3)
- [4]浅论《诗经》中的私人叙事[J]. 秦守启.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4)
- [5]譬万钧之洪钟 无铮铮之细响——刘勰论《诗经》之地位[J]. 胡辉,孙玉荣. 黑龙江史志. 2012(19)
- [6]《诗经》政治讽刺诗范围的再界定及其再分类[J]. 王俊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7]从《诗经》中解读中国人的民族精神[J]. 刘莹莹.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10)
- [8]略论《诗经》[J]. 金启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04)
- [9]试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赋[J]. 黄加灏. 温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02)
- [10]浅析《诗经》、《楚辞》艺术特色的异同[J]. 须黎明. 中文自学指导. 19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