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阿赖耶识(下)
本源
摘要:<正> 三、“异熟”能变识在种子生起现行活动的各个阶段,表现为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使摄藏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能够不断地“异熟”,即“或异时而熟、或变异而熟、或异类而熟”(窥基《成唯识论述记》)。阿赖耶识的自身的“多异熟性”得名“异熟识”,而此识的功能作用因此表现为异熟能变。敝《成唯识论》说:“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总名异熟。离此,命根所同分等,恒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人处在自然环境中,同时又处在社会环境中,因此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决定或制约了一个人今后的造业行为。无论是那一个思想家,其活动和学说是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而没有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也就没有现代科学技
- DOI:
10.16805/j.cnki.11-1671/b.1988.03.003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宗教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试论阿赖耶识(上)[J]. 本源. 法音. 1988(02)
- [2]废名《阿赖耶识论》解读[J]. 谢锡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3]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J]. 魏德东. 中华文化论坛. 1994(04)
- [4]阿赖耶识与人的镜像存在[J]. 李国红. 船山学刊. 2005(01)
- [5]阿赖耶识刍议[J]. 胡晓光. 法音. 1999(03)
- [6]关于灵魂[J]. 西果. 佛教文化. 2009(05)
- [7]辩太极图源于佛教一说[J]. 金秉峘. 世界宗教研究. 2010(03)
- [8]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关系辨析[J]. 苏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
- [9]佛教的生死观[J]. 唐思鹏. 法音. 2005(08)
- [10]憨山德清的“齐物”思想略述[J]. 李凯. 五台山研究.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