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接受的二重性
郭芳
青岛社会科学院 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诗经》文本在远古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语义上产生了文化断裂,影响到历代对《诗经》文本的接受与解读,而历代对语义缺失的诗本义的接受取决于历史的发展、生活的环境、政治的变迁以及时人的思想观念,因而对于同一文本的诗三百,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出于不同目的,就有不同的解读,表现出或侧重于政治经典,或侧重于文学经典;或具神圣色彩,或具世俗性;或以道学阐释,或以真情感悟的接受差异性。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 专题:
中国文学
- 分类号:
I207.22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论《诗经》的社会功用及其多重价值[J]. 徐志啸.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02)
- [2]《诗经》中的农具研究[J]. 陈朝鲜. 农业考古. 2008(04)
- [3]尽享文学视听盛宴——《诗经》中的修辞赏析[J]. 黄菁晶.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7)
- [4]《诗经》的排目特点[J]. 刘芳芳.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6)
- [5]要善于从《诗经》中汲取政德力量[J]. 吕险峰. 领导科学. 2011(21)
- [6]试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赋[J]. 黄加灏. 温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02)
- [7]论《诗经》的比兴艺术[J]. 范垂长. 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2)
- [8]乐声盈耳——读《诗经》之五[J]. 张炜. 青年作家. 2019(05)
- [9]略谈《诗经》[J]. 程俊英. 语文学习. 1980(12)
- [10]以“诗”教化 以“美”育人——浅论《诗经》[J]. 张瑶. 前线.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