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诗经》之“比、兴”与春秋“赋诗、引诗”关系考察

安性栽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871  

摘要:作为《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作诗方面的"比、兴",一是用诗方面的"比、兴"。该文着重研究的是《诗经》用诗方面的"比、兴"与古代典籍中"赋诗"、"引诗"之间有何逻辑关系。古代的"赋诗"、"引诗",虽不少是断章取义,但其基本意思不能完全脱离《诗经》本义。这些"赋诗"、"引诗"的传统不但可以证实当时人们多么重视《诗经》,而且从联想、想象的立场来看,"赋诗"、"引诗"本身就反映了"比、兴"之特性。由此而论,"赋诗"、"引诗"可以说是先秦对《诗经》之"比、兴"研究的一种引申和发展。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就可以理解春秋时代的人们早已借以"赋诗、引诗"的形式广泛地运用了《诗经》。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中国文学

  • 分类号:

    I207.22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795 页码:30-33+55-93 页数:6 大小:87k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法规
  • 关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