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比兴艺术之比较
薛胜男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系 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中国文学
- 分类号:
I206.2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由《诗经》看诗歌艺术[J]. 张万选. 青年文学家. 2009(12)
- [2]《诗经》[J]. 学子. 2004(01)
- [3]《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论析[J]. 刘昌安. 理论导刊. 2006(09)
- [4]“兴”并非最早出现于《诗经》[J]. 赵沛霖. 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03)
- [5]《诗经》名物[J]. 清嘉. 阅读. 2020(24)
- [6]《诗经》中的黄河文化符号解读[J]. 董雅茜,李圣华.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18)
- [7]《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J]. 李云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5)
- [8]论《诗经》的社会功用及其多重价值[J]. 徐志啸.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02)
- [9]略论《诗经》[J]. 金启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04)
- [10]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五) 文明进步的颂歌——《诗经》中所体现的爱情意识[J]. 郑苏淮. 南昌高专学报. 199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