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世纪唯识学研究略析
周贵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唯识学是印度佛教在教理方面具有集大成性质的学说,传到中国后在南北朝与隋唐先后有旧译思想与新译思想出现,一方面作为主要因素之一帮助塑造了中国化佛教的内核,另一方面又与中国化佛教产生了对立与冲突。唯识学在中唐后消沉,直到二十世纪才获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与此复兴相伴,是教理与学术方面的有力开展,以及与中国化佛教的对立、冲突的加深。本文主要内容共分四部分:一是二十世纪唯识研究主要代表人物的析评,二是二十世纪唯识研究的主要成就的析评,三是唯识学在中国现代文化背景中复兴的原因略析;四是唯识学在二十世纪与中国化佛教的冲突以及在文化思想界的影响略析。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宗教
- 分类号:
B948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百年的唯识学研究[J]. 黄夏年. 社会科学动态. 2000(01)
- [2]心理学、认识论还是本体论——对大乘唯识学的整体界定[J]. 吴可为. 浙江学刊. 2001(04)
- [3]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J]. 佛学研究. 2005(00)
- [4]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J]. 胡晓光. 法音. 2006(01)
- [5]《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推出“唯识学研究”专栏[J]. 学术月刊. 2006(02)
- [6]近十年国内唯识学研究综述[J]. 王静磊. 五台山研究. 2009(03)
- [7]略论“识”与“智”的区别——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不同性之通考[J]. 胡晓光. 法音. 2010(12)
- [8]唯识学与中国佛教——评《中国唯识宗通史》[J]. 李勇. 法音. 2011(10)
- [9]正本清源 返本开新——吕澂唯识学思想路径探踪[J]. 袁宏禹,逄礼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10]略论唯识学的真如理论[J]. 胡晓光. 法音. 199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