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唯识学阿赖耶识的堪比度
袁经文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摘要:现象学既已对形而上存在进行还原,便不应与唯识学中作为形而上存在的阿赖耶识有可比性,但这是一般观点。实质上,阿赖耶识呈现二维性,既有与意识相关的意向性存在,也有涅槃自在的出世间。前者可与现象学的纯粹意识立场相应,后者可与现象学本质真理的恒常性相应。现象学与唯识学均存在相互抵牾的二维向度,在唯识学中是通过遮诠或默然来消解,而现象学对此的化解似乎伴有体系解构之虞。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宗教
- 分类号:
B948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略论“识”与“智”的区别——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不同性之通考[J]. 胡晓光. 法音. 2010(12)
- [2]唯识学的世界观——从生存论角度看[J]. 陈鑫. 法音. 2017(02)
- [3]百年的唯识学研究[J]. 黄夏年. 社会科学动态. 2000(01)
- [4]心理学、认识论还是本体论——对大乘唯识学的整体界定[J]. 吴可为. 浙江学刊. 2001(04)
- [5]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J]. 佛学研究. 2005(00)
- [6]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J]. 胡晓光. 法音. 2006(01)
- [7]《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推出“唯识学研究”专栏[J]. 学术月刊. 2006(02)
- [8]近十年国内唯识学研究综述[J]. 王静磊. 五台山研究. 2009(03)
- [9]中国二十世纪唯识学研究略析[J]. 周贵华. 佛学研究. 2010(00)
- [10]唯识学与中国佛教——评《中国唯识宗通史》[J]. 李勇. 法音.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