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诗经》与《诗经》的人名
蒲帅
香港岭南大学
摘要:<正>《左传·桓公六年》的记载中有一段关于命名原则的描述:"公问名于申。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1]鲁桓公在得子后向大臣询问命名的注意事项,大臣申详尽阐发了一套"五可六不可"的具体要求,将命名的是非原则清晰地表述出来。
- 来源数据库:
基础教育;精品文艺;
- 分类号:
I207.22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化怨为群——论《诗经》怨愤诗的文化特质[J]. 陈洪波.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 [2]《诗经》之“比、兴”与春秋“赋诗、引诗”关系考察[J]. 安性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0)
- [3]《诗经》互文耙梳[J]. 王耀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4]论《楚辞》与《诗经》的关系[J]. 朱志德. 湖湘论坛. 2006(02)
- [5]《诗经》二千年(上)[J]. 孙玄常. 运城师专学报. 1983(01)
- [6]关于《诗经》抒情性的文化探讨[J]. 蒋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2)
- [7]浅谈《诗经》在越南[J]. 陈黎创. 贵州文史丛刊. 1995(04)
- [8]《诗经》编者新说[J]. 许廷桂.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 [9]《诗》出孔门:关于《诗经》结集的文化探讨[J]. 李梦奎.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8(02)
- [10]从“君子曰”之引诗看《左传》作者对《诗经》的接受[J]. 王晓敏.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