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共鸣——《诗经》与我的生活
陈寞塬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正>《诗经》美在哪儿?它的起源、语言、所选用的意象……无一不被今天的我们研究学习,比起用专业知识进行鉴赏,我更珍视《诗经》里的人、事、物让我产生的情感共鸣。它所反映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让我觉得它是我们农耕文化里“土生土长”的精神宝藏。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它也继续活在我的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我这样的“下里巴人”也在生活里找到了三千年前的“阳春白雪”,可能是物质生活里的花花草草,也可能是精神生活中的悄喜轻愁。
- 来源数据库:
精品文艺;
- 分类号:
I267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浅谈《诗经》比兴的特点[J]. 黄桂凤. 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1)
- [2]《诗经》、《楚辞》龙凤文化审美[J]. 李金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 [3]从《诗经》的“兴”看“兴”的起源——兼评“兴”起源于原始宗教说[J]. 赵辉,徐柏青.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 [4]《诗经》中的神仙意象[J]. 韩宏韬. 枣庄学院学报. 2006(01)
- [5]《诗经》建构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模式在唐宋词中的回响[J]. 宋玉洁.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 [6]曹操引用《诗经》的文学史价值[J]. 张振龙. 江汉论坛. 2011(03)
- [7]驾舟与乘车——《诗经》婚恋诗蠡测[J]. 李颖. 中国文化研究. 2012(01)
- [8]《诗经》中的植物与女性婚恋之关系[J]. 边婷婷.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6)
- [9]论《诗经》中的情歌[J]. 周金声.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3)
- [10]《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J]. 周发祥. 文学评论. 19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