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郭杰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 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中国文学
- 分类号:
I207.22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鲁洪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 [2]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论《诗经》中的抗婚诗和悼亡诗[J]. 张连举.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2001(03)
- [3]“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 郗文倩. 文学遗产. 2004(06)
- [4]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J]. 罗鸣放. 梧州师专学报. 1997(04)
- [5]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罗鸣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 [6]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J]. 廖群. 文学遗产. 2000(02)
- [7]《诗经》草木虫鸟研究回顾──兼论《诗经》草木虫鸟文化科学观[J]. 孙关龙. 学习与探索. 2000(01)
- [8]《诗经》历程[J]. 周远斌. 北方论丛. 2000(06)
- [9]解读《诗经》中的水边恋歌[J]. 潘莉. 贵州文史丛刊. 2000(05)
- [10]《诗经》中的鱼文化[J]. 洪湛侯.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