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怨为群——论《诗经》怨愤诗的文化特质
陈洪波
湖北教育学院
摘要:<正>社会存在不平现象,即有不平之诗。怨愤不平的情绪是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感受和批判,对于历史发展而言,不平无疑是一种动力,但对于具体的社会形态、社会存在而言,它又极可能成为稳定和谐的一种潜在威胁。如何正确处理,对待特定时期的不平情绪,便成了统治者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思想家们思考的重要课题。孔子对于《诗经》的认识、评价和高度重视,实际上是以《诗经》的表达不平的方式以及所表达的怨愤不平情绪的性质作为对怨愤不平情绪引导、处理的楷模,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价值来对人们进行教化,以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中国文学
- 分类号:
I207.22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诗经》的“赋”和“文”的关系[J]. 李蹊.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 [2]孔子与《诗经》关系新论[J]. 罗义华,邹建军. 江汉论坛. 2005(08)
- [3]从兴、观、群、怨看《诗经》的用与美[J]. 王晗.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2)
- [4]孔子眼中的《诗经》探微——以《论语》为视角[J]. 杨静.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04)
- [5]《诗经》结集平王初年考[J]. 许廷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79(04)
- [6]《诗》出孔门:关于《诗经》结集的文化探讨[J]. 李梦奎.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8(02)
- [7]略谈《诗经》[J]. 程俊英. 语文学习. 1980(12)
- [8]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J]. 廖群. 文学遗产. 2000(02)
- [9]《诗经》草木虫鸟研究回顾──兼论《诗经》草木虫鸟文化科学观[J]. 孙关龙. 学习与探索. 2000(01)
- [10]《诗经》历程[J]. 周远斌. 北方论丛.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