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化怨为群——论《诗经》怨愤诗的文化特质

陈洪波

  湖北教育学院  

摘要:<正>社会存在不平现象,即有不平之诗。怨愤不平的情绪是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感受和批判,对于历史发展而言,不平无疑是一种动力,但对于具体的社会形态、社会存在而言,它又极可能成为稳定和谐的一种潜在威胁。如何正确处理,对待特定时期的不平情绪,便成了统治者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思想家们思考的重要课题。孔子对于《诗经》的认识、评价和高度重视,实际上是以《诗经》的表达不平的方式以及所表达的怨愤不平情绪的性质作为对怨愤不平情绪引导、处理的楷模,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价值来对人们进行教化,以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中国文学

  • 分类号:

    I207.22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90 页码:1-3+5 页数:4 大小:247k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法规
  • 关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