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与全球学术体系的“中心—边缘”模式

乌尔苏拉·波利卡-德格尔

urszula.pawlicka-deger@kcl.ac.uk

郭佳楠

  伦敦国王学院,玛丽·居里国王数字实验室    亚洲理工学院  

摘要:数字知识生产中行为体的权力动态机制如何定义全球科学与人文框架?在努力推动建立一个基于平等获取资源、包容性参与和认识论多样性之价值观的网络化全球学术体系方面,学者们到达了哪里?文章通过探讨全球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维度——连接、标准化与可获取来介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以理解全球数字人文的规范和实体化。随着数字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地的扩展,数字人文社区在努力确保该领域发展中人们的包容性参与和平等机会。文章指出,现有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全球范围内数字人文发展差异的根源。借助科学技术学(STS),文章提出学术共同体可以诉诸数字人文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消除这些不均衡。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将注意力从“结构”转移到合作创造的“过程”,这种合作创造通过参与式设计实现,即重视通过公众参与、共享利益及与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关系来创建网络,而平等的机会以及新型关联形式将从其中萌生。这将涉及在全球知识基础设施之上建立一个由独特的地方社区节点组成的包容性网络。 
  • 专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

  • 专题: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 分类号:

    G250.7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250 页码:24-37 页数:14 大小:1490K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法规
  • 关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