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矿区废弃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短期影响
张露严文超蒋福祯李正鹏王守康赵名好贾顺斌祁凯斌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 青海省草原总站
摘要:研究高寒矿区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评估该区域生态水文效益的评价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指依据。选择高寒矿区废弃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1)“以肥代土+共性菌剂+适生生态草”恢复措施;(2)“有机土壤调理剂+复配菌剂+近自然植被群落构建”恢复措施;(3)“煤矸石化学强化风化+本土菌剂+草种丸粒化”恢复措施,并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矿区废弃地和未受干扰的原始群落(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采集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水源涵养特性、理化性质和植被生长指标,探究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以肥代土+共性菌剂+适生生态草”恢复措施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更近于天然草地,并优于其他恢复措施。各恢复措施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通过土壤涵水特性与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由不同恢复措施导致高寒矿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根系差异,进而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是影响土壤涵水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表明,从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角度考量,在高寒矿区遗弃地生... 更多
- 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4.08013
- 专辑:
理工B(化学化工冶金环境矿业); 农业科技
- 专题: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农业基础科学; 农艺学
- 分类号:
X171.4;S152.7
中国知网独家网络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矿区废弃地建设音乐场馆生态开发研究——评《矿区废弃地生态开发方法与案例》[J]. 赵楠. 矿冶工程. 2019(05)
- [2]基于生态工程原理的矿区废弃地 修复技术集成与效益评估研究[J]. 宋春辉. 绿色中国. 2025(06)
- [3]矿山固体废弃物与资源再利用——以福建罗源县西兰乡花岗岩矿区废弃地为例[J]. 洪长兴,施磊,林皎皎. 四川建筑. 2020(02)
- [4]浅析矿区废弃地复垦环境影响评价[J]. 潘凌潇,许吉仁. 商场现代化. 2010(26)
- [5]矿区废弃地景观重生研究[J]. 夏云.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02)
- [6]铜矿区废弃地超富集植物的研究综述[J]. 胡潇涵. 河北农机. 2017(01)
- [7]明山煤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评价[J]. 刘德良,杨期和.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0)
- [8]西北干旱荒漠区矿区废弃地近自然地形重塑指标体系构建(英文)[J]. 杨刚,宋彤彤,张成梁.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3(04)
- [9]工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J]. 谷金锋,蔡体久,肖洋,李长江,沈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03)
- [10]明山煤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评价[J]. 刘德良,杨期和. 湖北农业科学. 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