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知网节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5-02-18 18:50:50

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矿区废弃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短期影响

张露严文超蒋福祯李正鹏王守康赵名好贾顺斌祁凯斌

qikb@qhu.edu.cn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    青海省草原总站  

摘要:研究高寒矿区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评估该区域生态水文效益的评价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指依据。选择高寒矿区废弃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1)“以肥代土+共性菌剂+适生生态草”恢复措施;(2)“有机土壤调理剂+复配菌剂+近自然植被群落构建”恢复措施;(3)“煤矸石化学强化风化+本土菌剂+草种丸粒化”恢复措施,并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矿区废弃地和未受干扰的原始群落(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采集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水源涵养特性、理化性质和植被生长指标,探究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以肥代土+共性菌剂+适生生态草”恢复措施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更近于天然草地,并优于其他恢复措施。各恢复措施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通过土壤涵水特性与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由不同恢复措施导致高寒矿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根系差异,进而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是影响土壤涵水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表明,从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角度考量,在高寒矿区遗弃地生... 更多
  • 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4.08013

  • 专辑:

    理工B(化学化工冶金环境矿业); 农业科技

  • 专题: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农业基础科学; 农艺学

  • 分类号:

    X171.4;S152.7

中国知网独家网络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

下载手机APP用APP扫此码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阅读CAJ格式原文,请使用CAJ浏览器

下载:307 页数:14 大小:1235K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法规
  • 关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