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哲学的本性——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思”
张国钧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自古以来,哲学就被冠以“爱智慧”之美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到了近代,受科学主客二分知识论框架的影响,知性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哲学的领域,哲学也就此被烙上了“知识至上”的印记,使本是“智慧之学”的哲学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爱智”之本性,变成了“知识之学”。由于哲学智慧之缺乏,不仅使当代人无法摆脱其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同时也使哲学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所以,若要拯救哲学,必须使哲学回归其“爱智”的本性,使哲学真正成为一种“智慧之思”,从而对人类的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专辑:
政治军事与法律;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哲学
- 分类号:
B0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哲学本性析辨[J]. 何万之 ,孙选英.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Z1)
- [2]论哲学境界视域中的“人之本性”[J]. 吕明洋. 党政干部学刊. 2020(03)
- [3]以哲学的观点看“人”[J]. 赵一心,姚晓英. 才智. 2014(29)
- [4]从人学视角看哲学本性[J]. 安会茹. 理论界. 2008(07)
- [5]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复归——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提性批判[J]. 李志军. 东北师大学报. 2005(06)
- [6]哲学本性与人的本性[J]. 刘英杰. 学习与探索. 2004(03)
- [7]从哲学的本性与功能看哲学的未来[J]. 方真. 岭南学刊. 1996(01)
- [8]真理本性和实践检验之管见[J]. 蔡英田. 哈尔滨师专学报. 1995(02)
- [9]阶级本性不能改变吗?[J]. 陈建中. 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4)
- [10]《哲学的本性》一书“导言”[J]. J.凯克斯,肖碧华. 国外社会科学. 1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