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境界视域中的“人之本性”
吕明洋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哲学的主题即是"人","人"亦是哲学奥秘之所在。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就其内在本性而言,是以反思的方式对"人之本性"把握的一种理论表达。人以实践为基础并依靠批判性与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所构筑起来的一种应然性而非本然性抑或实然性目标的境界便是哲学境界。从要旨上讲,哲学境界所研究的问题乃是对"人之本性"的探赜索隐。人之本性同哲学境界具有内在关联的一体性,因此,以哲学境界为视域考察"人之本性"能够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三重维度,即实践本性、应然本性和形而上学本性。对"人之精神"的深化发展过程即是"人之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哲学境界及其精神要旨充分且恰当地体现了"人之本性"的超越性、批判性、自由性与理想性的特性。
- 专辑:
政治军事与法律;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
哲学
- 分类号:
B038
引文网络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关联作者
- [1]哲学本性析辨[J]. 何万之 ,孙选英.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Z1)
- [2]以哲学的观点看“人”[J]. 赵一心,姚晓英. 才智. 2014(29)
- [3]从人学视角看哲学本性[J]. 安会茹. 理论界. 2008(07)
- [4]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复归——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提性批判[J]. 李志军. 东北师大学报. 2005(06)
- [5]哲学本性与人的本性[J]. 刘英杰. 学习与探索. 2004(03)
- [6]从哲学的本性与功能看哲学的未来[J]. 方真. 岭南学刊. 1996(01)
- [7]真理本性和实践检验之管见[J]. 蔡英田. 哈尔滨师专学报. 1995(02)
- [8]阶级本性不能改变吗?[J]. 陈建中. 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4)
- [9]《哲学的本性》一书“导言”[J]. J.凯克斯,肖碧华. 国外社会科学. 1982(04)
- [10]类本性理论的当代观照与人性自觉[J]. 漆思,张爽.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6)